军情爱好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yingbailuo 坐标: 70193 目录:/dong/

精选的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求东汉末年东汉十三州以及各郡县的名称

司州,东汉时辖郡七: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京兆尹,冯翎郡,扶风郡。青州,辖郡、国六,县六十五: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徐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兖州,辖郡、国八,县八十: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济北国。

豫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七: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代郡,上谷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冀州,辖郡、国九,县一百: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并州,辖郡九,县九十八: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

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益州,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牂牁郡,越隽郡。交州,辖郡七,苍太十六: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雍州,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辖郡九。

扩展资料: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十三州

东汉十三州都有哪些,其中司隶校尉部有何特殊之处?

汉的十三州(包括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以及西域。而而司隶校尉虽然也包括在内,但是统一掌管这些地方。而且司隶校尉部的权力最大,管的范围也最宽,这些地方受它的监察,所以这也是这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州的地方,在我国古代,建立中央集权制,所以每个地方都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管的。

西夏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们的经济中心。所以在这边生活的人民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富足,这是为什么呢?黄河流域有水,船只方便,交通方便,所以两边的百姓经常去别的地方游玩,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他们过来了之后,肯定要买东西,那么货币就会流通,货物也会流通,这样一来,他们都能取长补短,各自在货物上加以改进。当然司隶校尉部一直监管着他们,以免有人企图造反。这样一来因为这个地方的严密监控,所以也不可能有人会造反,而黄河流域也是个交通要塞,这样一来势必它的港口就会增多,同时人口流通量也变得非常大。

总得来说,就像我们现代一样,司隶校尉部相当于一个市,其他州相当于一个县。市掌管着县,县对市有掌管作用。所以司隶校尉部的权利也就大于其他各州,同时掌管的地方也比较多,可以说他相当于一个中央,对于国家非常重要。

东汉只有十三州,罗贯中为何称东吴有六郡八十一州,是他在胡编乱造吗?

罗贯中都是什么朝代的人了,他那个时候的计算方法肯定是三国时期的计算土地的方法不太一样。罗贯中口中的“州”准确来说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县”,而在三国时期“州”的划分程度堪比现在的“省”,所以二者在计量的单位都不是对等的,而是碰巧或者是罗贯中习惯于当时的计算方法,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个笑话。当时的三国确实有十三个州,因为古代的中国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宏大,西藏和蒙古等地都不算在中国国土范围之内,所以中原的土地计算只算了曹操、刘备和孙权所占据的土地。而他们三人加起来的土地不过十三个“省”,而这个“省”之下就是“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而实际来说,东吴最强的时候也不过三个“州”的面积,那就是扬州、荆州、交州。

而这也是按当时的划分范围,毕竟在后世唐朝划分的时候,虽然大体位置没有变,但是一些边界已经被模糊了。而到了罗贯中那个时代,这个边界早就不是三国时期的样子了。而罗贯中在他那个朝代的计量土地或者行政区的最低单位就是“州”,或者说是他混淆了这个单位。而在六郡则相比较而言比较准确了,按理来说当时的东吴最强也只拥有了五个郡,分别是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吴郡、豫章郡。而其中豫章郡可能对东吴来说比较大,也不好管理,就分为了豫章和庐陵郡,这样算来刚刚好六个郡,所以也不能说罗贯中信口开河。

三国中魏蜀吴三国分别占据东汉末年十三州的哪几个州

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 ,兖州 ,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魏国占据了 幽州(北京及近郊如天津,公孙瓒故地)、冀州(河北南部,袁绍故地)、兖州、青州、(山东,曹操起家的老本)徐州、(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山东河南安徽的一大片地方,陶谦)豫州、(河南及安徽北凉州、(甘肃,马腾父子据所)雍州(司隶)、(主要是陕西,司隶有时也算作一州,汉武帝所设)并州(山西)、(三姓家奴第二姓的所在,丁原)半个荆州(荆北,除掉南郡,即湖北除掉西边江陵那一片,刘表的不肖子孙。。。)、小半个扬州(江苏及安徽北,控制的极弱,多次得失,曹丕还是怪留意这块的,就是可惜他没在那赢过)东吴:半个荆州,(荆南,即湖南;荆北,主要就是南郡,周瑜领的可是真正的南郡太守)扬州(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差不多就是华东地区踢掉山东省)交州(越南北部+广东广西,刘备说的与苍梧太守有旧,这个苍梧就是这的)蜀国:益州(四川,原刘焉父子)曾拥有荆州;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13州什么州最大最广?

面积最大的就是荆州益州扬州三个,具体哪个最大不知道,感觉差不多,但光是地方大,人口军事什么的比不了北方,

东汉十三部州各州人口、经济情况

东汉末各州郡人口统计


一、东西两汉人口分布分析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战乱都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消灭和伴随的巨大物质财富的毁灭,三国时期是更是中国人口的一个低谷。资料库中,我们了解到公元157年东汉人口达五千六百多万,大动乱后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可能总数才七百六十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人口虽然锐减,但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因为有很多“部曲”是不计入官方人口统计的。 史书公认仅曹cao破徐州一次坑杀江淮难民就达数万口,竟至"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将李隺、郭汜攻破长安,"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两年间数十万户人聚居的繁华地区竟然所剩无几,一片荒凉。少帝刘协逃出长安后,住处是以荆棘编的门户,宫女缺衣食,许多饿死途中。随驾官员出门打柴,往往倒毙在路边。袁绍军队在河北,有时靠桑椹供食。袁术军认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饥。更有甚者,孔融曾为人吃人制造理论根据。他说吃不认识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鹦鹉。程昱向曹cao提供的军粮中就夹有不少人肉干。全国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汉朝人口综述: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万,口万。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 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百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淮河以北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关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除了鲁中山地、胶东半岛和滨海地区外,人口密度估计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雒阳)—陈留—济yin(定陶)—山阳—东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内、河东—河南—颍川—汝南。这种分布显然与交通路线有关。长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和太湖平原,这无疑是由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促成的。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同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 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国有户9
33.6665万,口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5百万的有豫、荆、扬、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长江流域,其户数占全国的
42.2%,口数占全国的
37.26%。可见经过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变化。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显著的南阳郡(南阳盆地),人口从194万(尾数不计)增至244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水流域)从14万增至100万,长沙郡(湘、资水中下游流域)从23万增至105万,豫章郡(今江西省)从35万增至166万,巴郡(四川东部)从70万增至108万。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而根据各处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数如下: 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 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今徐州)的黄淮平原上,经曹cao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 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cao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所以据西晋太康初年(3世纪80年代)的户籍,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黄河流域仍占
56.72%,长江流域占34%。黄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约占全国人口的
32.12%。全国郡级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权首都洛阳的所在地,有11万户,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东吴旧都建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冀南与鲁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户数都在5万以上。可见是由三国时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当年蜀约九十四万口,魏则有四百四十三万口,蜀魏的比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吴约二百三十万口,若假设前述魏蜀人口不变(因史料考证欠缺,略以三国人口零成长为前提),吴魏比为为百分之五十六。三国时期总人口约767万,与上述之值并无太大出入。
二、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 司隶 河南(洛阳)人口100万 河内,人口80万 河东,人口57万 弘农人口19万 京兆(长安)人口28万 冯翊,人口14万 扶风(陈仓在扶风境内),人口9万 豫州 颍川(许昌原是颍川一县)人口43万 汝南,人口210万 梁国,人口43万 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小沛是沛国一县)人口25万,曹cao封刘备为豫州牧时,正因为刘备在豫州的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刘备又一度屯兵在沛,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飞会抢走夏侯家的女孩。 陈国,人口154万 鲁国,人口41万 冀州 魏郡(邺城、黎阳都在魏郡)人口69万曹cao平袁氏之后,把邺作为主要的大本营,后来封魏公、魏王,直至称帝,国号为魏就来源于此。 钜鹿人口60万 常山人口63万 中山(北平属中山)人口65万 安平人口65万 河间人口63万 清河人口67万 赵国人口18万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万 兖州 陈留,人口约87万 东郡(治所在濮阳)人口60万 东平,人口45万 任城,人口20万 泰山,人口44万 济北,人口23万 山阳,人口60万 济yin(治所在定陶)人口65万 徐州 东海(治郯,陶谦任刺史时治所在郯,后移彭城)人口70万 琅邪,人口57万(曹cao破吕布后,从琅邪、东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阳、利城、昌虑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人口50万 广陵,人口41万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下邳,人口61万 青州 济南人口45万 平原人口100万 乐安人口42万 北海人口15万 东莱人口48万 齐国(治临菑),人口49万 荆州 南阳(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阳)人口243万 南郡(江陵、秭归、当阳、华容、白帝城、襄阳、夷陵都在该郡,后来分别被三国分占,刘备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万 江夏人口26万 零陵人口100万 桂阳人口55万 武陵人口25万 长沙,人口105万 扬州 九江(寿chun、合肥都在该郡)人口43万 丹阳(秣陵在丹阳郡,既后来的建业)人口63万 庐江人口43万 会稽人口48万,后来吴又分出建安郡 吴郡人口70万 豫章,人口166万,后来孙策又分出庐陵、鄱阳郡 益州 汉中(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万,刘备建了上庸郡,孟达降魏后,为了安置降将,魏分设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实这些郡不过一个县的规模。 巴郡(江州、阆中、涪陵都属该郡)108万 广汉(绵竹、梓潼、葭萌都属该郡)50万,后来刘备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yin平也是从广汉分置出来的。 蜀郡(治成都)35万 犍为,61万,刘璋时又分江阳郡 牂牁26万 越?
2万 益州郡:11万,治所在滇池 永昌189万,刘备时又分出了云南郡 凉州 陇西(狄道、临洮都在该郡)人口3万 汉阳(冀、上邽、西县都在该郡)13万 武都8万 金城8万 安定3万 北地
1.8万 武威
3.4万 张掖
2.6万 酒泉
1.2万 敦煌
2.9万 并州 上党(壶关在上党)12万 太原20万 上郡
2.8万 西河2万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五原(九原也属五原)
2.3万 云中,
2.6万 定襄
1.3万 雁门25万 朔方
0.7万 幽州 涿郡63万 广阳(蓟,即beijing,在该郡)28万 代郡12万 上谷51万 渔阳43万 右北平5万 辽西8万 辽东,8万 玄菟
4.3万 乐浪,25万 交州(孙权时又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个州) 南海25万 苍梧46万 郁林 合浦8万 交趾 九真20万 曰南,10万 以上数字是顺帝时的人口数字,共计4915万人口,到桓帝时增加到5648万,汉末到三国时期连年战乱,人口急剧下降,到三国末年,魏的人口是443万,蜀94万,吴230万,晋初增长到1616万,也远不及东汉时的人口数。

三国中魏蜀吴三国分别占据东汉末年十三州的哪几个州,东汉末年十三州分别是哪十三州

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 ,兖州 ,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魏国占据了 幽州(北京及近郊如天津,公孙瓒故地)、冀州(河北南部,袁绍故地)、兖州、青州、(山东,曹操起家的老本)徐州、(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山东河南安徽的一大片地方,陶谦)豫州、(河南及安徽北凉州、(甘肃,马腾父子据所)雍州(司隶)、(主要是陕西,司隶有时也算作一州,汉武帝所设)并州(山西)、(三姓家奴第二姓的所在,丁原)半个荆州(荆北,除掉南郡,即湖北除掉西边江陵那一片,刘表的不肖子孙。。。)、小半个扬州(江苏及安徽北,控制的极弱,多次得失,曹丕还是怪留意这块的,就是可惜他没在那赢过)东吴:半个荆州,(荆南,即湖南;荆北,主要就是南郡,周瑜领的可是真正的南郡太守)扬州(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差不多就是华东地区踢掉山东省)交州(越南北部+广东广西,刘备说的与苍梧太守有旧,这个苍梧就是这的)蜀国:益州(四川,原刘焉父子)曾拥有荆州;

东汉十三州地图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交州,幽州。 这13个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州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三国时期又出来很多州,例如交州太大,东吴分出块广州来,凉州太大,曹魏分出块雍州来,不细谈了)

先说下每州的郡吧(多亏楼主没问有多少个县): 司隶: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 豫州: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颖川郡。 冀州: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乐陵国,平原郡,清河郡,阳平郡,广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兖州: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鲁郡,泰山郡,济北国。 徐州: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坯郡,广陵郡。 青州:济南国,齐国,乐安郡,北海国,城阳郡,东莱郡。 荆州: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扬州:靳(上面带个草字头,不会打)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益州: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凉州: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并州:雁门郡,新兴郡,太原郡,西河郡,乐平郡,上党郡。 交州: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幽州:代郡,上古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http://photo8.hexun.com/p/2007/0827/124248/b_0E622056A44B704938B0473D05541DD0.jpg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东汉十三州高清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