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汉代官职:五代军队,五代十国军队中的各级官职是什么?···
五代十国有哪些军制?
五代十国是继唐末藩镇之乱后,封建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迭频繁,各个政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致使军事制度比较混乱。又因五代十国多为节帅创建,故军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有兵就有一切,因此当权者无不极端重视军队。此时期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中叶以后的募兵制。其军队主要由中央禁军、方镇兵和乡兵组成。
五代十国军队战斗力
唐朝后期,朱全忠篡位,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引起旧唐老臣不满,割据在各地的军阀(各地区节度使,唐代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纷纷起兵,独霸一方,建国成王,有雄心的节度使,互相攻打,争夺中央政权。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我推翻你,他有推翻我,中原一带,先后54年间,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各军阀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
唐朝末年,我国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唐朝的气数已尽。唐朝末年,经历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打击,给唐朝的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唐朝国力全面崩溃。国家极度贫困,民不聊生,灾荒四起,人吃人,中央没有力量控制地方。另外,在镇压黄巢起义军的战争中,对有功的功臣实行分封制,造成了节度使在其分封的地区称王称霸,成独立王国。并争夺天下,想当皇帝。五代十国的蜀国有多少军队
这里并没有现成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当然,我承认这个计算不是很严谨,甚至很是不严谨,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值。
我目前查到的关于两蜀人口的唯一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公元965年,后蜀的人口为534029户,那么就从这个人口数据入手计算。
汉代官职_五代军队_五代十国军队中的各级官职是什么_···
这里先要说到五代十国的另外一国——北汉。因为北汉需要以数州之力硬撼中原,所以其政策先军的。其他国家的兵农比例只低不高。979年北汉人口为35250户,而其军队人数虽无确数,但是据史实,高平之战这样的决战,北汉出兵三万来看,其兵力应在五万左右。也就是说,户数(注意不是人数):兵数为0.7:1由此可算出,后蜀的兵力最多为75万——显然不可能因为75万是理想状态(平原地形、统治稳定、交通便捷)下能短时间维持的最大动员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因而,要从历史上别的蜀地政权兵农比去考虑。三国蜀汉人口28万户,带甲(即兵力)10万人(《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即户数:兵力=2.8:1则得出后蜀兵力十八万。当然后蜀不是北汉,国家腐败严重,其国势又远不如以前的蜀汉,或同时代的北汉危急。因此蜀军在十余万左右是比较恰当的。为什么五代时期的许多军队都能打败契丹军,而统一的宋朝军队却常打败仗??
原因有四,首先北宋建国之初那会儿,契丹已经建国60余年,国立力始走上坡路了,且当时建立了南院主管幽云十六州,以及汉人,国内还算比较稳定,而且整个契丹受汉族影响颇多,进步已经比较明显了啊。 还有可能就太祖重文轻武杯酒释兵权,以及一整套限制武人发挥的政策限制了一些武将的发挥把!然后可能就是宋朝并没有控制西北,后来也就有了西夏,宋朝没有自己的草原,没有养马之地。所以可能会败把。 最后可能是个人因素了啊,耶律休哥,萧后还是比较有魄力的 ,后来的赵光义确实没太祖有军事才干把
唐末和五代十国军队的称呼
基本上每一个节度使都自立为一军,唐末大概有四十多个藩镇,所以大概有四十多支军队。比如定难军,通远军,天雄军,卢龙军,河东军,永兴军等等,很多。
0.

汉代官职_五代军队_五代十国军队中的各级官职是什么_···
为什么只有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军队里出现大量养子现象,而其他朝代就不可能呢?
唐朝经历了黄巢之乱以后已经名存实亡,公元907年,唐朝将领朱温登基称帝,建立后梁。之后的中原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世宗柴荣死,御前都检点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历时54年的五代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五代政权之中,不仅有一百多位的平民子弟,是以军阀养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养子,承继大统登基做了皇帝。全部五代政权14个君主之中,养子做皇帝竟然占到了君主总数的百分之三十,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现象。
唐朝末年,收养异姓养子开始盛行,尤其是在军中。各个藩镇割据的政权的将领都有大量的养子,藩镇的养子,为各自的养父征战沙场,他是藩镇之间斗争的一个重要力量。养子就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群体,深深地融入了唐五代的历史进程。其中四位是以养子身份登基的皇帝,他们是后唐武帝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庙号后唐明宗,在位七年,号称五代明君。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是公元934年到公元936年在位,没有谥号庙,史家的把他称之为后唐末帝;后晋的高祖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在位五年,是后晋的出帝;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号世宗,在位六年。
为什么只有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军队里出现大量养子现象,而其他朝代就不可能呢?这个就应该从魏晋以来的胡族风俗,以及唐中期以后的军事制度与形式的演变说起。养子制度是原始社会部落聚居的遗留,较弱的部落,只有从外族吸收更多的生力军,才能壮大本部落,在部落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游牧民族中血缘家庭的观念还是比较淡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游牧民族相继的进入中原,胡族的文化也相继渗透到了汉族的社会,养子制度也就出现在了汉族社会中。
从唐五代时期,藩镇的养子的情况来看,收养者和被收养者多多少少都是和胡族有一定联系的。而起所在的藩镇大多是在河朔地区。这个地区是深受北齐胡风的影响,也是唐代胡化最严重的地域。唐代藩镇养子的盛夏,与唐中后期军事形势发展导致的兵制变化有关。唐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属于兵府,平时是务农的,到打仗的时候才出征,带兵将领是由朝廷临时调派,战事一结束,兵又回到兵府了,将又回到朝廷,士兵与将领之间是没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武后开始,均田制就遭到了破坏,不断的战事时,使将士戍边的时间越来越长,士兵就大量的逃亡,府兵制也就逐渐地遭到了破坏,甚至于无法执行,到玄宗时期,兵府已经无兵可交了。
不得已,唐朝就开始实行招募兵制,为了便于戍边抵抗,在北方和西北的重镇设置了节度使,由节度使长期同领军队驻守。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将一些心腹的将领收为养子笼络人心。因为胡族风情影响以及兵制变化的实际考量,藩镇养子制度才大行其道。

汉代官职_五代军队_五代十国军队中的各级官职是什么_···
请教下:五代中南唐、后周的军队官阶,即军衔制度。
南唐和后周的军队官阶应是大致相同的,侍卫亲军和殿前军逐渐形成厢、军、指挥(营)、都4级编制序列。最大的单位是厢,有分左右,每厢辖10军,设有一名厢都指挥使1名。其次为军,每军辖五指挥(营),设都指 挥使、都虞候各1人;再次是指挥(营),每指挥辖5都,约500人,设指挥使、副指挥 使各1人;最后是都,每都100人,步军设正副都头(或军使)、马军设正副兵马使各1人。
建议去看看“后周攻南唐之战”的百科词条,可以对双方的军职窥见一斑。
汉代官职_五代军队_五代十国军队中的各级官职是什么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