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晋国历史:晋国历史,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1.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2.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中国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侯爵,首任国君是“唐叔虞”,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曾涌现出许多名君名臣名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国君甚至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尊王攘夷,并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两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前597年,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由郤克挂帅,大败齐国,险些生擒齐顷公。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期,国中将相齐齐用力,悼公本人勤政爱民,亲贤远恶,从谏如流,终至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悼公八年内九合诸侯,霸势之盛,少有其匹。晋国自中后期开始,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前453年,晋国卿大夫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击败智氏,史称三家分智。前403年,周天子册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晋国的历史人物
姬桅诸(晋献公)
姬申生(献公嫡长子、文公弟、共太子) 姬夷吾(献公庶子、文公弟,晋惠公) 姬圉(惠公子、晋怀公) 姬重耳(献公庶长子、晋文公) 姬驩(文公子,晋襄公)1.

晋国历史_晋国历史_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姬夷皋(襄公子、晋灵公) 姬黑臀(文公子、晋成公) 姬孺(成公子、晋景公) 姬州蒲(景公子、晋厉公) 姬周(襄公孙、晋悼公) 姬彪(悼公子、晋平公) 狐突、狐毛(狐突长子、上军元帅)、狐偃(狐突次子、上军副将)、狐射姑(狐偃子) 先轸(中军元帅)、先且居(先轸子、中军元帅)、先克(先且居子)、先谷(先轸孙) 赵衰(大司马)、赵盾(赵衰长子、中军元帅、相国)、赵同(赵衰子)、赵括(赵衰子)、赵朔(赵盾子)、赵武(赵朔子、中军元帅)、赵无恤 韩简、韩阙、韩无忌、韩起、韩虎 魏犨、魏颗、魏绮、魏相、魏绛 荀息、荀林父、荀偃、荀吴 士会、范甸、范鞅 栾书、栾盾、栾针、栾盈 郤芮、郤缺、郤克、郤犨 祁奚、祁午、羊舌职、羊舌赤、羊舌兮、里克、梁五、东关五、胥臣、胥克、胥甲、胥童、介子推、屠岸夷、屠岸贾。。。晋国之后是什么朝代
晋朝之后的一个阶段叫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扩展资料
公元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五、

晋国历史_晋国历史_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汉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参考资料南北朝_百度百科
概括一下晋国历史
1、国家建立 剪桐封弟。是弟弟,不是土地。
2、正统之争 曲沃代晋
3、扩张脚步 假途伐虢。
4、霸业顶峰 城濮之战
5、百年霸业 赵氏孤儿事件(其实不如用赵武的另外一个事件,弭兵之会)
6、霸业消散。三家分晋 前面是阶段,后面是主要事件
历史上晋国都城有哪些变迁?
周代的晋国,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称燮父)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而来的。晋国自唐叔虞始封到静公被韩、赵、魏三氏所分,晋国灭亡,前后共历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晋国在漫长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
都城有几处?
迁徒过几次?
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综合不完全的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现对晋国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参考 。
(一)晋国都城“翼”、“曲沃'、“绛”,“故绛”和“新田' 晋国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为晋,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带)。绛(穆侯迁绛之都城、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古城遗址)。故绎(献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赵康晋城址)。新田(景公迁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马的晋国遗址)。共五处,其原由如下: 关于“翼'。据《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顾炎武《日知录》:唐在翼城县西南二十里。”韦昭国语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记》:“翼晋君都邑也。'这是见于史籍的记载。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这个“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带。 关于成侯迁曲沃之“曲沃。《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后汉书群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地。”纲目集览:“闻喜本绎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都是说今闻喜一碟;是晋国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来,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铜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器物。(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这些材料都说明晋国都城“曲沃”是今日之闻喜。 关于“绛”。《踣史》记载:穆侯居绛。有·绛山绛水,故绛城在翼城东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为汉周勃封邑。注旧志说:故址周九里十三步。这些文献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县西南二里,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曲沃古城遗址》。l960年4月至6月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1975年春天,又对古城的城墙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城遗址的下面是东周文化堆积层,出土物为东周时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残片。古城遗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物是汉代的瓦的残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纹圆瓦当、五铢钱和铁犁等。同时发现古城遗址内有内城,呈方形,长宽各1500米:有外城,城墙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多为汉代文化堆积物。将文献记载与今天钻探、发掘的资料对照,现在曲沃县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遗址,应是穆侯所居的“绛”。 关于“故绛”。据《路史》:献公城绛徒都。顾炎武说“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注:今太平县南25里古城址犹存。(见《山西通志·古迹考》)。即今赵康古晋城遗址。近年来,省和襄汾县文物部门对古晋城遗址进行过多次的勘察。在遗址内发现有:内城和外城两座。既有东周文化遗存,又有汉代文物出土。历史上称此为“古晋城”汉代此处为临汾县城。传说遗址里有献公的“斗鸡台”。据以-七的材料,说明献公九年城绛始都(亦称故绛)应是今日赵康的古城遗址. 关于“新田”(亦称“绛”)。·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晋国由故绛(今之赵康古晋城)迁徒到新田,仍称“绎'。“新田”在何处?
据《水经注》:新田“谓之绛阳,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一统志》:“绛邑古城在乎阳府曲沃县西南晋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马汾浍交会的三角地带,!当是文献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来,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马多次进行文物普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东周遗址,牛村古城遗址,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白店.古城遗址,马庄古城遗址呈王古城遗址等以及-上马东周墓葬群。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钟、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又发观了东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铸铜工具等珍贵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马秦村的东周盟誓遗址里出土了约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经过对文字的识别、研究,张颔先生写出了《侯马盟书》巨著。在这些盟书里,有一篇盟书载有“十又一月甲寅腊乙丑……。”经考证所反映的时间是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举行的盟誓。晋定公时晋国的都城在“新田,,。《侯马盟书》的出土,雄辩地证实了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晋国的大夫赵鞅(赵筒子)主持进行盟誓的这一历史事实。也为“新田'在今日侯马一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晋国历史_晋国历史_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侯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 第5辑.,1992年10月.晋国的历史背景?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 首任国君是"唐叔虞"。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陕,疆域辽阔 。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曾涌现出许多名君、名臣、名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甚至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开疆拓土,逐渐强盛。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其后人纵横中原,九合诸侯,成就百年霸业。晋平公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 。历史上有晋国赵无恤这个人吗
有,我记得一本不错的穿越小说,这个人是主角。
开头的时候,就写这个人,一生似乎有遗憾,而主角穿越过去后,让赵国更加强大,也没有那些遗憾了。有这个人: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无恤】。他是春秋末叶的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是“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小说中,好像最后主角实现了大一统,但似乎结局不太好,好像一个女主死了,大概是这样吧,挺好看的小说。在三家分晋之前,春秋时期晋国到底有多强大
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改写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三家分晋预示着晋国的衰败,却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国的强盛。促使一个国家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晋国统治结构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晋国的瓦解,六卿制度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重耳在执掌大权后,晋国逐渐形成了六卿制度。王族公子不再手握实权,曾经跟随重耳奔波的臣子逐渐形成了六卿制度。六卿制度本应遏制君主的权力,防止君主的肆意妄为以及君主权力的随意性和独断性带来的危害。但晋国后期,六卿制度的发生改变,六卿制度逐渐世俗化,六卿演变为六大权臣,各大家族之间内讧不断,造成了晋国后期朝野混乱和社会不稳定。晋国的分家有其必然性,王族公子不再手握实权,群臣的势力必然会扩大,大臣势力的扩大,则对君权产生威胁。
最初的分家其实是四家,其过程是三家联合,打败另外一家。在得到了周天子对三家诸侯地位的承认后,三家最终联合,晋国最终彻底瓦解。由此开启了战国七雄诸侯争霸的新局面。曾经的晋国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力,晋国横跨在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上,但秦国无力与之抗衡。迫不得已,秦国只得西进谋求发展,避免东进与晋国发生冲突。在三家分晋之前,春秋时期晋国到底有多强大呢?秦国不敢出函谷关,晋国国力强盛,兵力充足,军事实力强盛,齐国和楚国曾多次与晋国交战,都不能与之抗衡。三晋是指韩赵魏三国,三晋联合是秦国崛起过程中十分避讳的一点。通常是结盟对外,几个国家结盟攻打另外一个。虽然韩赵魏三国联合实力强大,但并不是坚不可破,无坚不摧。联盟的国家都存有私心,都以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这也是秦国利用反间计与之制衡的原因所在。秦国的发展壮大,必然要铲除晋国这个东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秦国与齐、楚两国联合对付晋国,最终以晋国的瓦解告终,结局令人唏嘘。晋国的瓦解促进了秦国的壮大,可以说三家分晋是促进秦国强盛的催化剂。晋国其瓦解的原因与苏联类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部原因的作用,晋国内部统治结构存在问题,六卿制度世俗化,六卿演变为六大权臣,各大家族之间内讧不断。晋国瓦解有其必然性,外部原因只是起促进作用。虽然历史上晋国曾有几次机会可以实现统一,但在齐国和楚国的破坏下均以失败告终。韩赵魏三家分晋,到了战国后期的三国,已经不是分晋时可比的,最厉害的当属赵国,魏国则是先盛后衰,韩国全程打酱油。三家分晋是秦国崛起的崛起的跳板。春秋时期晋国在,秦国只能龟缩在关中,不敢出函谷关。
晋国历史_晋国历史_秦国和晋国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