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六镇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
1、三国时期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2、两晋时期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扩展资料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小国家,也叫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异常复杂。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且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他们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境况往往悲惨,胡族统治者强制迁移他们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而随着政权的兴亡更替、时局的动荡混乱,此被强制迁移的人口,又被不同的统治者屡次迁移,所以能够长期定居下来的移民其实数量有限。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按照家族系统分配政治、经济权利而出现的门阀政治,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其中,以宗法性与等级性为内核的门阀世族成为统治阶层。西晋以至东晋,门阀世族的统治不断强化;及南朝以降,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虽有所下落,社会地位仍很巩固。与此相联系,该时期世族寒门界限森严,而随着世族的衰落,寒门地位逐渐上升,南朝帝王大抵出身二等乃至寒门军功地主就是明证。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中国制度史的研究表明,汉制与唐制有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演变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河阴之变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2、高平陵之变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4、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

六镇起义_魏晋南北朝时期_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5、六镇之乱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阴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陵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嘉之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镇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争夺、篡乱不已的时代,政权更易频繁,多种政权并存,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详细
政治: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在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34个政权,其间只有西晋20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仅十六国北朝,中国北方就出现了三度分裂与三度统一。战争与残杀成为经常的事,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以及西晋灭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东晋时门阀士族专政,皇权更是衰弱不堪,南朝各代皇权上升,但很长一段时间还需通过宠任寒人的办法来削弱门阀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干扰。
十六国北朝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在采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还采用部落组织的形式统治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分治,皇权的上升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又成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从中央行政制度看,魏晋南北朝因袭东汉以来的发展趋势,尚书台(省)的权力越来越重,掌拟诏令的中书省及审定诏令的门下省也相继设立起来。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文化: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扩展资料:经济特点
1、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2、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是怎样的呢?
1.佛教的荣与辱

六镇起义_魏晋南北朝时期_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统治者一直任其自生自灭,但到魏晋南北朝则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力量迅速壮大,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①道安与慧远道安和慧远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对中国佛教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道安,本姓卫,12岁出家,后师从高僧佛图澄学习佛学,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在中国佛教史上,道安还第一次制定了僧尼规范,并统一了僧尼姓氏,他主张僧侣全部废除世俗姓氏,全部从佛祖以释为姓。慧远,雁门楼人,道安的弟子。21岁从道安出家,曾与鸠摩罗什通信讨论佛学,并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反对出家僧人礼敬帝王。主张法性不变论、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把报应分为现报、生报、后报。现报为现世受报,生报为下世受报,后报为在轮回中受报。②梁武帝尚佛南朝各代皇帝都十分提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为最。梁武帝原本信奉老子,即位三年后,他下诏皈依佛教,并宣称佛教为正道,儒、道为邪道。他在宗教信仰领域提高佛教的地位,给义学僧侣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十分优厚的生活待遇,并请他们讲经说法,他自己甚至登台讲经,著书立说,发挥佛理,围剿神灭论。梁武帝广建佛寺,著名的有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等十一处;又盛造佛像,著名的有同泰寺的十方金铜像和十方银像。梁武帝还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由朝廷以巨额银钱把他赎回宫中。南朝的佛教在梁五帝时达到鼎盛,当时有寺院2800多所,僧尼8万多人。③儒佛之争一沙门敬王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的争辩没有中断过。第一次大的争论是在东晋,围绕沙门要不要跪拜王者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辩。在印度,佛教徒的地位很高,他们可以不拜任何世俗人而只拜佛祖,这与中国封建伦理相违背。时庾冰、何充辅政晋成帝,庾冰反佛,何充则敬佛。于是庾冰代皇下诏,命令沙门跪拜王者,以遵循封建礼教。但何充认为沙门的礼仪特殊,不必过分强迫他们。结果庾冰议败,沙门竞不跪拜。梁武帝像晋安帝时,桓玄负责国政,他下令沙门跪拜王者,因为沙门同样受国恩,理应守国制。但通过慧远努力调合宗教礼仪与封建纲常的矛盾,桓玄竞改变了当初的主张。这表明佛教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与王权达成了妥协。④二武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者的冲突不断。其中著名的灭佛事件是北朝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列入中国佛教史的“三武一宗灭佛”中。北魏太武帝本信佛,佛教势力的增长严重影响朝廷的租调收入和兵丁劳役的需求,因为大量人力和财力流向了寺院。后来道士寇谦之游说太武帝,于是太武帝转而信道,再加上司徒崔浩不断挑拨,太武帝对佛教成见日深。又加上他路过长安时,发现一寺院私藏武器,并有窟室以窝藏赃物及与贵室私通,于是太武帝决意灭佛,下诏诛杀长安沙门,焚毁佛像。北周武帝也是在道士张宾的影响下对佛教产生了偏见。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强制灭佛,并全部毁掉齐地寺院,将4万所寺庙充为宅第,命僧尼近300万人“皆复军民,还归编户”。2.道教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之学复兴,盛行玄学。遭士们一面编造了《洞神》、《灵宝》、《上请》等大量道经;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较系统化的道教体系,并涌出许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学者。①葛洪和《抱朴子》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对中国的医学、化学都曾作出重要贡献,并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葛洪一生著作丰富,以《抱朴子》影响最大。《抱朴子》内篇20卷,从宇宙观、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总结了战国以来道教名流各方面的理论,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神秘主义的理论体系。其外篇50卷则是对儒家思想的整合,他分析了人间得失,表达了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评价。葛洪和其《抱朴子》对我国道教的最终形成和后来的兴盛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六镇起义_魏晋南北朝时期_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②寇谦之改革寇谦之,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少年时即研习五斗米道,后来在嵩山跟随成公兴修道出家,隐居石室,采药服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下凡,明元帝授他“天师”之职,并赐给他《老君音诵诫经》20卷。而后他猛烈抨击五斗米道的旧法,并受太武帝赐封国师称号。寇谦之在太武帝支持下,对北朝宗教进行了改革。首先废除了五斗米道原来在巴蜀的二十四治,然后设立道官,还规定道官收徒,必须先有三年的考验期。第二,废除祭酒私署治职契鲳,将旧道法“尽皆断禁,一从吾乐音诵诫新法”。第三,废除了祭酒道官的世袭制,“惟贤是授”。第四,废除五斗米道的租米钱税制度,并禁止治病滥收跪信。第五,反对滥传房中修炼术和仙方药饵,强调奉道守诚,礼拜斋直。寇谦之改革重整了道教组织,重建道教新规,并改变传承制度,创立新的一套宗教教礼仪规,创立了适应北方拓跋氏统治者和汉族门阀地主阶级的新天师道,并且使道教与皇权结合,正式成为官方宗教。③陆修静的道教改革陆修静,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人,少年时研习儒学,中年时离家,遗妻弃子,云游名山大川,遍访高士,广泛搜集道经,成为一代宗师。他采取健全三会日制度、加强“宅录”制度、健全道官晋升制度等措施来整顿南朝道教组织,重建南天师道;他以灵宝斋为主,吸收了上清、三皇和天师道斋法,创造了“六斋十二法”,加上他早年对《灵宝经》进行了系统整理,故被认为是灵宝派的实际创始人;陆修静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精通道教灵宝、天派诸派的优势,对当时的道教经典进行分类编整,开创了“三洞”体例,即洞真、洞玄、洞神,他的分类方法对道教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就是在诸如寇谦之、陆修静等人的改革下,逐渐走向成熟,从民间走向了官方,与儒、佛三足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主要特点: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
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扩展资料: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指一个时期吗
三国魏晋南北朝不是同一个时期是三个时期,分为三国时期,晋朝和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扩展资料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晋南北朝

六镇起义_魏晋南北朝时期_魏晋南北朝时间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