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明朝太监排名:明朝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宦官?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明朝宦官一家独大?为何明朝皇帝独信宦官而非近臣纵观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太监这个职位一直贯穿在其中。太监又被称之为宦官、内侍,是皇宫内院的服务人员,也是封建主义皇权之下的牺牲品。这个贯穿封建社会的职位,却在很多朝代中掀起了许多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在众多朝代中,明朝的宦官之乱最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对于太监这类近侍非常信任,很多明朝的皇帝甚至对于宦官言听计从,指鹿为马的赵高便是其中之一。同时明朝的皇帝给予了太监的权力过大,导致他们野心一直在膨胀,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就连朝堂中的大臣都受控于这些太监。
明朝的太监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么大的权力,都是因为皇帝对于他们信任,毕竟功高盖主的权臣都没有好下场,但是权力滔天的太监们却依旧活得滋润。那么很多人就会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明朝的皇帝这么看重太监呢?甚至在很多明朝皇帝的心中,任何人都可能会是狼子野心般的存在,只有自己身边的内侍太监们才是最忠诚的,这仿佛是被下了魔咒一般的信任,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探秘一下明朝太监受皇帝重视的原因。
明朝宦官的伊始
《明史》记载: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有老阉供事久,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是倾向于压制宦官权力,他甚至规定当时的太监必须是目不识丁之人,不允许皇宫内院的太监们读书识字,要求他们不得干预朝政,否则就要被处以死刑。而这个政策很好的抑制了宦官干政以及掌握大权的可能性,而朱元璋之所以树立这样的政策,与历朝历代的宦官乱政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太监排名_明朝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宦官_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
唐朝时期宦官当政祸乱朝廷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朱元璋为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王朝被宦官夺去,就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的规定。但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限制宦官的规定,才令自己的子孙后代更加信任宦官,毕竟他们已经失去了造反的能力,皇帝就认为这些太监只能成为自己皇权的附庸,对他们就更加为以重任了。他的儿子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对他的政策做的一系列改变,更是加大了宦官的实权。而朱棣以及之后的明朝皇帝对宦官释放了更多的权力,这都是为了制衡发展起来的文官集团。朱元璋发展起来的一批文臣势力,尤其是内阁势力开始逐渐变大,但是皇帝又不好直接出手削弱他们的权力,为了平衡朝政增大自己手中的权力,明朝的皇帝只好扶持起另外一个机构来和它打擂台。而扶持起来的这个机构必须全由自己控制才行,这么一想的话,除了皇帝身边的太监之外,真是找不出另外更合适的人选了,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中后期虽然有一些头脑十分清醒的皇帝,他们却依旧不限制宦官权力的原因。因为明朝的皇帝很清楚的知道,其实宦官手中的权力在打他们也无法颠覆整个朝代,而那些内阁大臣却可以。
明朝政治制度对宦官的影响《明史》记载:“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 尽管朱元璋利用一些规定限制了宦官的绝对权力,都改变不了他们逐渐手握实权的现状。而且明朝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给了宦官专政的一个机会。从朱元璋开始废除丞相之后,朝廷上的一大部分权力出现了一定的空缺。而这个时候特务机构抢占了这一部分权力,尤其是后来建立的东厂等由太监主导的特务机构,他们掌握的权力甚至凌驾在百官之上。
而内阁的出现又给了明朝的皇帝偷懒的机会,一边是帮助自己处理正事的好帮手,另一边是帮助自己管理这些好帮手的亲信,有了这两伙人之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彻底的堕落了下来,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去管理,而这伙人就是太监。皇帝的本意可能并不是让太监来管理整个国家,而是让他们起到监督的作用,毕竟太监是皇帝身边最值得信赖的人。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太监的野心也会日益膨胀,这样大方的放权行为,直接导致了太监成为了皇帝的另一个分身的现象出现。
识文断字后的宦官更得帝心
明朝太监排名_明朝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宦官_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
根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然利一而害百也。”按照朱元璋的理论,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过分的倚重太监,但因为太监不会识文断字的原因,即使他们有一些不正当的心思,也顶多就是贪财而已。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近日开始让太监识文断字,并派大学士去教这些奴才,在真正的掌握了书本的智慧之后,这些曾经在宫廷内部小打小闹的太监们,变得更加会讨好皇帝,更加会往自己的手中揽权了,这样的情况一旦产生就不是皇帝所能控制的了。那些通文墨小古今的太监们开始更加的位高权重,甚至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利益集团,皇权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他们的工具。而博古通今的他们更加巧舌如簧,处理事务的能力也在逐渐上升,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也在呈几何倍的进行增长。从明成祖开始信任加成“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这是《明史》中的相关记载,也就是说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太监才真正的得到皇帝的重用,成为所谓的皇帝最值得信赖的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如此的信任太监,就是因为他的皇位有一部分的功劳来自于皇宫内部的太监。明成祖在成年之后就被封为燕王,并且到自己的封地生活了,他之所以能够实时地接受来自于皇宫内部的消息,并把自己的侄子打下马然后自己上位,都是因为消息足够灵通的原因。
根据《明史》记载:“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也就是说,如果当年明成祖朱棣没有取得皇位的话,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想,他的子孙后代应该是把太监和内阁这两方人马,当做自己政治工具来使用的,而不是出现现实中被他们当作掌握权力的工具来使用的情况。正是因为朱棣开了这一个先例,才使得他的子孙后代逐渐的倾向于让太监掌权,而这个先例一旦开始就再也收不住了,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这些太监的权力已经不受皇帝控制了。
心理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无条件信赖
《明史》记载:正德初,户部尚书韩文言会计不足。廷议谓理财无奇术,唯劝上节俭。芳知左 右有窃听者,大言曰:“庶民家尚须用度,况县官耶?...而但云损上何也?”武宗闻之大喜。会文升去,遂擢 为吏部尚书。从《明史》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身为宦官的太监,几乎都善于诡辩且巧舌如簧,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可以随时抛弃自己的尊严来讨好皇帝,使自己的权利扩大。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向来不是文官大臣们能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太监很讨皇帝的欢心,而大多数的大臣却不受皇帝待见。
明朝太监排名_明朝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宦官_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
好逸恶劳是每个人的特性,就连古代的皇帝同样不例外,明朝皇帝就是因为好逸恶劳,又有一个可以代替自己处理国家事务的信任者,同时这个人还是非常了解皇帝心思的一个人,不重用这样的人重用谁呢?何况明朝的大多数皇帝和太监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任何人,他们能够这么是信任太监,就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相处之后,他们的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身边的太监是自己最信任的帮手这样一个设定,因此才会毫无顾忌地给予太监庞大的权利,直至最后陷入国祚而不自知。参考文献《明史》

明朝太监排名_明朝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宦官_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