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爱好

欧洲黑死病历史

yuhuli 坐标: 68805 目录:/ou/

精选的欧洲黑死病历史

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

黑死病的消失是西方疫病专家、历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通常认为黑死病的消失主要归功于免疫的建立、卫生习惯的改变和严厉的隔离制度实施。


1、所谓免疫的建立就是鼠疫的大流行实际上做出了自然选择,将容易感染鼠疫的人淘汰掉了,不容易感染鼠疫的留了下来,得病没有死的人也获得了免疫。虽然鼠疫在流行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变异,但总体来说人感染鼠疫的几率在下降。


2、卫生习惯的改善。中世纪的欧洲是贫穷、肮脏的,城市里面垃圾任意的丢弃,饮用水也被生活污水污染,百姓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多人常年不洗澡,甚至一辈子就穿一件祖传的衣服,这自然使得蚊蝇臭虫老鼠滋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开始变的富有,也有了可以换洗的衣服,城市系统的完善使得公共卫生变得有了保证,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自然降低了,这也包括横行欧洲几百年的鼠疫。


3、与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有关。在这些行动中,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扩展资料:黑死病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中国,从中国蔓延至亚洲、中东、非洲和欧洲,这场毁灭性的传染病夺走了全世界1/5人口的生命,4年时间里,50%的欧洲人丧命于此。在对于那个时代人类遗留的骸骨和牙齿样本的DNA以及更早期公元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疾病都是有鼠疫耶尔辛杆菌引起的,同样的细菌导致了今天的黑死病。

这也意味着,同样的病原体引发的同样疾病,而这些疾病在历史上会展示出非常不同的症状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在抗生素出现之前,现代社会也有过致命的疾病爆发,比如二十世纪初在印度爆发的疾病但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到人口总数的3%。只有中世纪的黑死病像野火一样蔓延,似乎是直接有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在将古代和现代的耶尔辛杆菌的基因做比对后,人们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差别。由此可以得知,早期传染病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在病菌而在宿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死病

欧洲黑死病历史
欧洲黑死病历史

中世纪的人类怎么战胜的鼠疫

中国汉代起就经常有大规模鼠疫,死掉许多人后具有了一定抵抗力。

欧洲是十字架东征或蒙古西政大规模带去鼠疫,死了一半人口,具备了一定抵抗力。13世纪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传染病死亡。美洲在西班牙人入侵时带去了鼠疫,天花等各种全新的传染病,有的研究称超半数美洲土著都因各种新传染病而死亡,以后才有了一定抵抗力。中亚被认为是鼠疫发源地,抵抗力还好,死亡规模不大。中国自周朝起就经常有记载大规模鼠疫,对付的办法就是及时处理尸体,挖坑集中销毁,撒石灰,燃烧。史书经常记载打仗后撒石灰处理尸体预防瘟疫。欧洲对付鼠疫就是一发现立刻驱逐,死尸立刻烧,清洁房屋。还有过杀死猫狗,禁止捕鱼等恐慌措施。不过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向上帝祈祷。

欧洲中世纪流行的“黑死病”实际是什么病?

黑死病就是所谓的鼠疫,因为病菌感染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等病型。每种病症都有共通的病症,经过2到5日的潜伏期之后,即会并发恶寒的突发性高烧,以及头痛、目眩、呕吐等症状,亦由于循环系统受到细菌侵犯,会使人陷入意识模糊状态,也会有心脏功能衰退的现象发生。黑死病(英语:Black Death)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区,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

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2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目前普遍认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扩展资料:解释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论是鼠疫论。

欧洲黑死病历史

欧洲黑死病历史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也是发生于1865年中国南方后传染至印度的瘟疫的病因。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与败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会经由与跳蚤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类跳蚤,是鼠类身上的Xenopsylla cheopsis。许多细菌生活在这些跳蚤的身体中,阻塞跳蚤的胃部并使其变得饥饿。由于无法得到饱足,导致跳蚤不断地叮咬宿主。在叮咬与进食的期间,跳蚤胃里的细菌便经由血液流动到开放的伤口中,使得细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后会死于饥饿。

人类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传染方式。这类鼠疫是经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来散布,而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于淋巴腺类型鼠疫。以空气为传播方式的细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与喉咙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经过淋巴腺。关于欧洲地区鼠疫的出现、散布与消失有一种假设:带有跳蚤并受到感染的啮齿类,能够将疾病传给不同物种。

最早因贸易活动而经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亚洲传入欧洲;但是到了欧洲之后,又经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棕色的老鼠似乎没有传染性的功能,也没有能力将跳蚤病传染至人类身上,而将其致死。老鼠的生态学中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例如:老鼠的储液囊竟能和人类的互相影响。所以,说起间接性的传染,或者非跳蚤的传染病,储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发与散播,而导致几个世纪的鼠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死病

黑死病古代怎么治疗

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他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1. 古代鼠疫病理学及对鼠疫的控制中世纪时,为治疗黑死病,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有的人吃下粪便和灰烬,有的人将黑色肿块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佛罗伦萨人最早记录下来鼠疫的症状:最初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块,然后,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黑死病盛行的后期,由于肥皂的发明,使其感染几率下降,最后直到灭绝。 2. 19世纪中医防治鼠疫概况1890年-1894年的甲午鼠疫大流行,主要是民间自救,中医为当时的主流医学,勇敢站出来应付这种未识的烈性传染病,陆续出现一系列鼠疫中医防治专著,如吴宣崇《治鼠疫法》)、陈兆祥《急救鼠疫传染良方》、罗芝园《鼠疫汇编》、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郑肖岩《鼠疫约编》、余伯陶《鼠疫抉微》等数部相关的鼠疫防治专著。 吴宣崇与《治鼠疫法》,在病原学方面,他认为疫气来自地气,提出同一地区城市多死而山林可免;同一居宅泥地黑湿多死而铺砖筑灰可免;暗室避风多死而居厅居楼可免。同一家宅婢女小儿多死,是因为她们经常贴地而坐或赤足踏地;其次为妇人,因为她们经常居室地,再次为静坐寡出的男子。可见他已经看出阴暗潮湿处易于染病的特点。吴宣崇提出一些可行的防避之法和生药方、熟药方、治出斑方、治疔疮方等。今保留的熟药方药味为:大黄、朴硝、枳实、川朴、犀角、羚羊角、黄连、黄芩、车前、泽泻、连翘、牛子、桃仁、红花、紫草茸、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罗汝兰(即罗芝园)的《鼠疫汇编》改用解毒活血汤加减。主方是连翘三钱,柴胡二钱,葛根二钱,生地五钱,当归钱半,赤芍三钱,桃仁八钱,红花五钱,川朴一钱,甘草二钱。罗氏还考虑以生药代替熟药之法。如犀角、羚羊角被植物药替代后,植物占中医鼠疫药的绝大部分。 余伯陶的《鼠疫抉微》中记录:“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清代郑肖岩着《鼠疫约编》八篇,介绍鼠疫的预防,辨证及治法,并附医案及验方。
1.
欧洲黑死病历史
欧洲黑死病历史

中世纪2全面战争怎么修改去掉大瘟疫/黑死病

在根目录下data文件下用文件搜索找到名为descr_event的文档,打开后找到

; ------------ CORE GAME EVENT --------------event plague black_death_hitsdate 67position 281, 163position 258, 134position 233, 117position 278, 109movie event/black_death.bik后面连续的还有好多,是不同地点爆发瘟疫的时间date 67就是游戏开始后的回合数,把67改大点就行了。比如该为data 200就行了记得后面的都要改!
欧洲黑死病历史
欧洲黑死病历史
欧洲黑死病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