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爱好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444 坐标: 67847 目录:/qi/

精选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上册历史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的重点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为什么说中国夏商周的历史是断代的

真正有文献记载的确切年份的“信史”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所以说中国夏商周的历史是断代的。之后的历史都是文字记载的可以考证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历史悠久、文字发达、文化面貌多采多姿。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流传,而且从未间断,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自豪。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代;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又建立了周代。

历史学家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简称为"三代"。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还清楚地记下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世系。其中商周两代的君王世系,已被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证实,说明三代的存在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可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西周时期,它已处于西周晚期。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说不清楚了。

扩展资料: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以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为首的高级学者们的带领全国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研究集合的成果。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将夏朝的开始年代推到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即:我们国家历史最早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工程的这一阶段性成果,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商周断代工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求夏商周历史重要的人物有哪些


1、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2、商汤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3、姜子牙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

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

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4、周公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5、齐桓公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病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桓公

有没有描写夏商周具体历史的书籍。


1、《国语》,由左丘明编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殷商史》,作者是胡厚宣、胡振宇。主要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


3、《西周史》,作者黄爱梅。该书分别从西周历史、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着手,结合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以及传世文献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予以深入浅出的全面展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4、《中华远古史》,作者王玉哲。该书从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5、《战国史》,作者是杨宽,主要讲述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夏商周的历史特征有哪些快

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使用青铜器的器具及武器,又叫青铜器时代。

战争中追求战车(就是马车,车上三人)的数目,有奴隶军。 生产力普遍低下,效率不高,文字为甲骨文及金文,祭祀活动频繁。 大王称呼,没有皇帝称谓,地方领主则是-侯-侯,每年纳贡,奉王征召,遵循宗主大王的号令。 生产上是井田制,奴隶劳作。 疆域上多分布在黄河流域。

想了解夏商周历史看什么书

看《国语》。

《国语》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夏商周的故事


一、商汤和伊尹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大臣关龙逄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二、盘庚迁都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三、姜太公钓鱼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

在这件事上,商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叫做“炮烙”的刑罚。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地方。

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

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四、奴隶倒戈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

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

太公望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道这两个人想不开,后来,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开朝歌仅仅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

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杀了。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像太公望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五、烽火戏诸侯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礁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

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似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礁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礁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似被掳走。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四、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推荐阅读